<<病梅馆记>>的写作目的是什么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09 03:17:57

《病梅馆记》是龚自珍的散文名篇,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。《病梅馆记》明写梅,实写人。梅即是人,人即是梅。以梅喻人,以病梅喻被旧体制、旧传统、旧观念、旧思想所迫害的新生力量。这一点,是解读本篇名文的关键。

作者首先提出了“正常健康”的梅的状态是“直、正、密”。而病梅的状态则是“曲、欹、疏”。但世人却弃正常健康的梅的“直、正、密”,而取病梅的“曲、欹、疏”。造成此种“审美趣味”取舍的是当时一班所谓“文人画士”的特殊的“孤癖之隐”。就是以病为美,以变态为美,以不正常不健康为美,以丧失天然生气为美。

这里的“文人画士”,指的就是当时病态的社会体制和畸形的社会风习。以病为美,好象仅仅写的是人们的审美趣味,实际上体现的是人们的价值取向。中国封建社会走到龚自珍生活的时代,已经是日薄西山、气息奄奄,老大帝国的方方面面都已经呈现衰敝之势,整个社会死气沉沉、毫无生气。关健还在于,这种死气沉沉如果仅仅停留在政治体制本身还不那么可怕,可怕的是,它们已经渗入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处,成了一种“集体无意识”,人们当然地认为,病梅是美的,而挺拔、正直、茂密的梅是不美的。在帝国国民的内心里,此种意识已经根深蒂固牢不可破。因之,“江、浙之梅皆病矣”,其实也就是“天下之梅皆病矣”。

人在清醒中死去并不可悲,最可悲的是,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死去,甚至是在心满意足自以为是的状态下死去才最可悲。几乎每一个王朝的末期都是这个样子。清朝也不例外。本已病入膏肓,却还心满意足自以为是,这颇类似病理学上的“回光返照”,正是疾病已经不可救药的反映。人们对于“病梅”的追求,体现的就是一种病态的精神世界。当然,审美的病态,反映的还是政治的病态和文化的病态。审美上“以丑为美”“以病为美”,政治上则一定会黑白不分、是非颠倒。文化上则一定是逻辑混乱、本末倒置。龚自珍另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《己亥杂诗》云:

九州生气恃风雷,万马齐喑究可哀。

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。

《病梅馆记》是一篇明清散文,“托物言志”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,针砭时弊, 呼唤个性解放是本文的写作目的。

《病梅馆记》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创作的一篇散文。作者托梅议政,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